玛克(发音如玛赫克)可以说是白兰地的另类,它在法语中是渣滓的意思,由法国勃艮第的酒农第一个调配而成,很多人把这类由葡萄渣酿制而成的白兰地酒称之为葡萄渣白兰地或浅渣白兰地。而渣酿白兰地的出现算得上是葡萄酒农将葡萄渣变废为宝的经典演绎。
一直以来压榨葡萄汁之后所剩下来的葡萄渣用途都不算高,除了作为饲料用来喂养家畜以外,就是铺放在葡萄园的土地之上用作植物的肥料,否则的话,就将其晒干作为燃料。然而,科学家发现葡萄渣中的“红酒素”对人体有极佳的抗老化与美容的功能之后,酿造葡萄酒后所剩的葡萄渣才被视为宝贝一样,统统被收购去提炼红酒素或制成胶囊剂,爱美的女性们更是听到有这样的灵丹妙药而兴奋不已。当然这只是人们学会慢慢利用葡萄渣的一个小小开始而已,将葡萄渣的用处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还要算是法国的酒农们。
细心的葡萄酒农发现,葡萄经过压榨后所剩余的葡萄渣里面还尚有大量剩余的糖分,经过发酵后便会有酒精出现,一旦通过蒸馏便会得到纯度很高的烈酒。当然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谁也没有亲自做过,而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是勃艮第的一位酒农。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勃艮第的土地上种植了世界上最高贵的两个葡萄品种—霞多丽(Chardonnay)和黑品乐(Pinot Noir),它们都可以被称之为是贵族品种,即便是葡萄渣,它里面流动的也是贵族血液,可以说品质极其优秀,由这样的品种所调配出来的蒸馏酒肯定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怀着这样的想法,他调制出了第一桶渣酿白兰地,当时在整个勃艮第地区可是轰动一时。除了爱美的女士外,亦吸引了不少饮家的喜爱,自然为了表示对这位先生的崇敬,这类白兰地酒就以玛克(葡萄渣)这一名字命名。
说到这渣酿白兰地的口感只能用“独特”二字来形容,虽然“独特”的口感对于任何葡萄酒来说都看似平常,但对于渣酿白兰地而言再恰如其分不过了。要知道原来葡萄渣在堆积及发酵期间,不断地在氧化。甚至可以说成是“过分”氧化,因此呈现出那种接近腐败的味道来,这种独特的味道其实与中国的白酒十分相似。爱饮白酒的人士自然会很容易地爱上渣酿白兰地,而大多数欧美国家的人饮用烈酒时都会加入些橙汁或糖浆水之类的来柔和高度的酒精,但对于他们而言直接饮用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从香气上来说,渣酿白兰地与中国白酒一样,酒精度越高,其香味越浓郁,甚至有少量的酒故意将酒精度提高到60度,当然这些只受到极资深饮家的欢迎。
现在,在法国许多著名的葡萄酒产地都有生产,但正如葡萄酒界所推崇的“Terroir”一样,在法国不同的葡萄酒产区酿制着不同等级、不同口感的玛克,其中以勃艮第、香槟、阿尔萨斯等生产的较为著名。勃艮第是玛克白兰地的最著名产区,该地区所产玛克白兰地在橡木桶中要经过多年陈酿,最长的可达十余年之久;香槟地区与其相比就稍有逊色,而阿尔萨斯地区生产的玛克白兰地则不需要在橡木桶中陈酿,因此该酒具有强烈的香味和无色透明的特点,尤其是放在冰箱之中冰镇后饮用口感更佳。
玛克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其一是因为法国干邑(Cognac)和雅文邑(Armagnac)地区的白兰地名声太响了,而另一种以苹果为材料酿制的Calvados也可称之为是热门酒,市场上似乎已经没有了玛克的位置;第二,在法国酿制烈酒的税收很高,再加上酒商也不愿意花钱用于推广,所以很多厂家都是自己私自酿的,只用于自饮或者招待友人而用,在市场之中见到的酒很少,更别说要卖出个好的价格来。所以一直以来玛克都是在别人的光环下艰难地生存。如果下次有幸去酒庄时,可以顺便问一句他们“有无自酿”的白兰地,没准幸运的话还可来上一瓶。
除了法国的玛克以外,意大利的Grappa其实也是渣酿白兰地的一种,只不过意大利人更懂得做生意。他们配合着当地超凡的玻璃工艺而制出的酒瓶,将渣酿白兰地改头换面成为了“高档酒”。更为搞笑的是,为了避免被法国人嘲笑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他们故意不采用玛克这个名字,另以Grappa来命名。这款酒投入到市场中便获得了成功,一方面是酒本身做得好,更重要的是那独特的酒瓶造型,至此玛克一蹶不起。
更为突出的是近些年,意大利人又将Grappa推上了更高的层次。他们不再采用混酿的手法,而是将其原来的葡萄品种强调出来,以便于人们作出选择。更进一步的是,他们认为“渣酿”始终都未给予人高档的形象,即便是出色的酒瓶,众多的饮者在买完了一两瓶后,还会回到普通的“平装”。于是乎酒商利用葡萄“晒干”的方法,将整只葡萄串铺放在麦秆之上,将果肉晒干一段时间后,直接榨汁酿酒,所酿的白兰地同样精彩。这类酒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高档酒,其实在口感表现上与较前的Grappa并无太大区别,但这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还真得佩服意大利人精明的头脑。
诺妮莎当妮果渣白兰地 700ML(Nonino Grappa Monovitigno Lo Chardonnay 700ml)
酒圈: ¥
会员:¥¥558元